“高價”意味著消費者對産品有更高期望,産品要物有所值
炎炎夏日,吃根雪糕該多麽涼爽又惬意!然而一看價格,卻已提前讓人“透心涼”。據媒體調查,便利店冰櫃裏動辄十多元一根的高價雪糕越來越多,3元以下的平價雪糕越來越難買到。“當代雪糕的價格有多離譜”的話題登上熱搜榜,道出了不少消費者的心聲。

近年來,在消費升級背景下,我國雪糕行業正在往中高端領域發展,商家在雪糕的配料、口味以及造型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一些商家推出“低糖低脂”概念,吸引喜歡健康飲食的消費者;一些商家推出鹹蛋黃味、鱿魚味等新奇口味,吸引喜歡嘗鮮的消費者;一些商家在雪糕的外形上下功夫,吸引年輕人拿著高顔值雪糕拍照發微信朋友圈。雪糕市場變得格外繁榮和熱鬧,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雪糕原料成本不高,制作工藝也不複雜,隨著牛奶、巧克力等原材料以及勞動力、運輸成本不斷上漲,客觀上適當推高價格,大家都能理解。但不知從何時起,“網紅風”刮到了雪糕圈,依靠跨界聯名、IP文創等一系列商業操作,賦予了雪糕社交屬性和情感需求等附加值。有了這些“光環”加持,各類“網紅”雪糕紛紛“出圈”,不僅備受年輕消費者青睐,還成爲商家高定價的底氣所在。雪糕價格一路高歌猛進,遠遠超過傳統老牌雪糕定價,讓消費者直呼“吃不起”。
商家明确消费者定位,这无可厚非。不过再怎么高端,也必然要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随着大众的“新鲜感”慢慢淡去,高端雪糕的“质量”“配方”“性价比”不断受到消费者“拷问”,暴露出一些高端雪糕品牌産品质量不过关,或者“低配高价”“虚假营销”,让不少消费者大呼上当,被收“智商税”。
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观念逐步改变,消费者越来越舍得花钱,但并不代表商家可以打着高端旗号,披着“定价自由”外衣,无休止地“割韭菜”。“高價”意味著消費者對産品有更高期望,産品要物有所值。高价雪糕不应该只在价格上做文章,商家只有真诚对待广大消费者,少玩一些噱头,给不必要的花式包装、花式营销“祛除虚火”,脚踏实地保证质量、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产品品质配得上高价格,才能收获消费者的长期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