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中華老字號”企業——山東武定府釀造有限公司,在這裏感受省級非遺項目。
我國醃漬蔬菜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在先秦古籍《周禮》《毛詩》《儀禮》中早有記載。中國的醬菜分北味和南味兩類,北味以北京爲代表,南味以揚州醬菜爲代表,各展所長。位于山東省惠民縣的武定府醬菜就屬于北味醬菜,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曆史。
7月5日,記者走進“中華老字號”企業——山東武定府釀造有限公司,在這裏感受省級非遺項目,體驗老字號武定府醬菜的傳承與變遷。
武定府醬菜起源于1618年,早在明朝初期,惠民縣就出現一些醬菜商號,先後有元香齋、仙泉居、福元居、大同、天順棧、福泉永、萬順成、春和祥八大商號並延續下來。清朝乾隆年間,仙泉居的醬菜曾多次進貢朝廷,所以有“進貢小菜”之美稱。
1955年7月,八大商号酱园实行公私合营成立惠民县酱菜厂,并注册“仙泉居”商标。因惠民县城曾为武定府治所,故以“武定府酱菜”冠名。2003年,惠民县酱菜厂企业改制,成立山东武定府酿造有限公司。目前,山东武定府酿造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规模化的酱菜、调味品綜合性加工企业。企业生产酱菜、酱油、食醋等7大类80余个品种,仅武定府酱菜品种一项,就涵盖磨茄、包瓜、糖包、酱桃仁、杏仁、水晶莴苣、酱黄瓜、酱花生仁、合锦菜、酱地环、虎皮菜、百工皮等糖醋类、酱制类、泡渍菜、豆制品类4大系列50多个品种。
武定府醬菜是以新鮮的蔬菜,經食鹽腌漬成鹹菜坯,再用壓榨或用清水浸泡以降低鹹度的方法,將鹹菜坯中的多余鹽水(鹽分)拔出,使成菜坯的鹽度降低,然後再用不同的醬(黃醬、甜面醬等)或醬油進行醬制,使醬中的糖分、氨基酸、芳香氣等滲入到鹹菜坯中,成爲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開胃增食、容易保存的醬菜。
武定府醬菜的釀造工藝精湛,原料收購有嚴格的標准,采用上好的天然醬油(三伏秋油日曬夜露的方法釀制而成)與甜醬釀造而成。
武定府醬菜做工考究精細,以天然面醬和新鮮蔬菜爲主要原料,輔以獨特的釀造工藝,以色、香、味、體四項指標,來體現其獨特的醬制文化,在幾百余年的生産積累中,形成了“武定府醬菜”特有的風味,具有色澤鮮豔、鹹中有甜、清香可口及鮮、甜、脆、嫩四大特點,正是這獨特風味、鮮明特色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稱贊。
山東武定府釀造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甯傳林介紹,武定府醬菜在原料的選材上非常講究,單就在用醋這方面,就有小米醋,大米醋,高粱醋,還有玉米醋,這些都是最好的原料。甯傳林說,做鹹菜,要先做甜面醬。做甜面醬,得有好面粉,通過自然發酵,到發酵成熟需整整100天。甯傳林說,做甜面醬,在時間上非常有講究,一般選擇在五一期間做,通過面粉蒸熟,制曲,發酵等過程。發酵期間,要在缸裏不斷攪動,馬虎不得。白天日曬,晚上露滋,吸取天地之精華,才有了武定府高質量的甜面醬。甜面醬是醬制的基礎,加之以上好的蔬菜原料,才得以生産出鮮甜嫩脆的武定府醬菜産品。
400年來,武定府醬菜的創建東家、業主、掌櫃、經理、師傅不斷更替,但其質量上的嚴格要求,工藝上的精益求精沒有改變。如今,古老的傳統技藝搭乘上新時代發展的快車,400年的醬菜美味曆久彌新,正書寫著武定府醬菜這一老字號的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