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传 ——陶碧华的传奇人生》出版。
“目不识丁”的陶华碧是如何将“老干妈”做大做强成天下最好吃的辣椒酱的?这一民族工业品牌发展壮大了为何不寻求融资上市?……日前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推出的财经作家周锡冰编著的《老干妈传 ——陶碧华的传奇人生》将为读者揭开这些商业悬疑。
周錫冰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談及他編著這本書的初衷稱,接觸“老幹媽”源于一個偶然的機會。1998年,一個遵義同鄉從貴州帶了幾瓶老幹媽辣椒醬分享給在京的親友們,香飄四溢的家鄉香辣口感一下子征服了包括他在內的貴州人,從此他與老幹媽辣椒醬結下了一段深深的情緣。
撰寫本書同樣源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幾年前,加拿大一家出版社向周錫冰約稿,邀他撰寫一本關于“老幹媽”成功密碼的書稿。要知道老幹媽辣椒醬擁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尤其是在華人華僑的社交圈子裏青睐有加。
對此,周錫冰以企業家人類學的角度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民營企業家在改革開放大時代下創業的動機、時代背景、經營方略、品牌塑造,以及堅守匠人文化等諸多錨點,由此總結出他們成功的兩個條件——社會因素和企業家因素。
當改革開放的春雷響遍中華大地時,一個劃時代的春天來臨,對于第一代企業家的陶華碧來說,久旱如甘霖般地吸吮著中國改革開放所給予的營養,爲她的艱苦創業播散下希望的種子。
就陶華碧本人來說,她的創業無不充滿著辛酸。1989年,丈夫病故後,陶華碧最早開始售賣米豆腐維持生計。在這個營生中,陶華碧自己磨米豆腐漿,隨後通過多道工序做成米豆腐,最後才背著50多千克重的米豆腐去目的地售賣,甚至在搭公交車時被售票人員攆下車。
要強的性格促使陶華碧獨自面對困難,通過自己的雙手,精心研制辣椒醬,在創業初期都親力親爲。正是尋求生存萌生創業想法,讓老幹媽辣椒醬越走越遠,在不經意中撬開了一個巨大的、辣椒醬冷門市場。
其後,在陶華碧的經營和管理下,老幹媽辣椒醬開始走出貴州,南下廣東,北上北京等地,甚至走出國門,成爲華人必備的調味品和對家鄉的寄托。
爲了撰寫《老幹媽傳》,周錫冰曾三次參觀“老幹媽”在貴陽的公司。“我在遵義的老家與陶華碧的老家相距40公裏,我知道辣椒醬的制作方法,更知道貴州匠人的一些産品特征。因爲我父親是鐵匠,對我的影響很大。他們那一代匠人共同的特征就是對産品材料把控異常的嚴格,因爲他們考慮的重點就是回頭客。”
周錫冰還表示,出生在貴州山區的陶華碧因爲家庭貧困,沒有上過學。她在創業過程中所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地把辣椒醬的口味做好做精致,在口感方面下苦功夫,堅持專業化,對産品本身進行深耕,對産品原材料嚴格把控,甚至做到了甯願停工也要堅持使用合格的原材料。這對當下中國的食品安全做了一個示範。
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陶華碧始終強調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情,這樣可以避免企業盲目並購和邊界擴張,導致企業自身的現金流斷裂,陷入巨大的經濟危機中。對于資本運作,陶華碧曾直言:“一上市,就可能傾家蕩産。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我才不幹呢。”
周錫冰發現,日本、德國的一些企業、百年老店也有陶華碧的這種做法,始終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避免了企業應收賬款過多,導致企業無法正常經營的可能。
對此,在本書中,周錫冰除了介紹陶華碧的人生經曆之外,還濃墨重彩地剖析了她的經營管理策略。可以肯定地說,陶華碧這些經營策略,並無過多的概念和花樣。本書從多個角度剖析了“老幹媽”的長贏基因,以及“不貸款、不融資、不上市”的長遠目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