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演藝空間和公共空間相融合,突破傳統演出的場地限制,因地制宜開發戲劇IP,降低演出場地的成本,可實現對城市文化的新引領和再塑造。
有人爲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也有人在家門口就實現了看演出自由。
攜程平台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演唱會、音樂節等相關搜索熱度同比增長23%,常州、合肥、北京、煙台等地音樂節關注度較高,帶動當地酒店住宿、交通餐飲等增長。一些城市推出街邊音樂會,如天津“橋邊音樂彙”、蘭州“黃河大合唱”等,讓市民及遊客駐足街頭即可欣賞。花樣演出爲遊客提供了豐富的假日生活,有效拉動文旅消費,演藝“流量”逐漸轉化爲城市“留量”。
做熱文旅帶火消費
“五一”假期,河北廊坊的戲劇主題公園“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迎來大批遊客。自去年7月開城以來,這一文旅項目持續吸引海內外遊客,成爲京津冀文化藝術新地標。
劇場內,圍繞《紅樓夢》,不同讀者的故事輪番上演;劇場外,近百套江南合院組成的客棧群落,與主題公園、藝術街區、文化商街等業態融合,讓遊客深度體驗與《紅樓夢》中大觀園相似的“院子文化”。“在這裏,演員即觀衆,觀衆即演員。”沈浸式的戲劇體驗讓專程從天津趕來的遊客王楠楠大呼過瘾,“戲劇幻城裏的每場演出都能把我帶入劇情中,讓我認真思考,也再一次了解了《紅樓夢》背後的故事。”
在河北唐山,大型户外实景秀“一路生花 绽放唐山”刷新了人们对唐山的印象。1∶1还原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从舞台驶向观众席,“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铿锵足音轰鸣响彻,打向夜空的“铁花”绚丽绽放,舞蹈、杂技、极限技巧表演与舞台上的钢铁架构结合,现代工业的齿轮缓缓转动……“提起唐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重工业城市,其实,皮影、评剧、乐亭大鼓这些国家非遗项目都是唐山的文化底蕴。实景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唐山,不仅擦亮了城市文旅名片,也能有效拉动假日消费。”唐山文旅集团南湖景区“五一”活动项目负责人周常立表示。
在天津,張學良故居和範竹齋舊居打造的大型沈浸式演藝項目也成爲激發景區新活力的有力抓手。天津北方演藝集團副總經理王楷夫告訴記者,這兩年,很多遊客爲了看演出二刷甚至三刷景區,沈浸式演藝項目已經成爲景區閃亮的IP,帶火了景區,也創造了收益。
近年來,許多城市致力于打造文旅新IP、新地標,希望以文旅爲城市賦能,沈浸式劇目、演出在城市文化消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專家表示,實景秀項目要吸引遊客,最重要的還是要突出特色。城市要深挖本土資源,從本土文化中尋找提煉主題,將創意內容和文化內涵植入場景,形成吸引市民和遊客的文化大IP。
拓展小劇場新空間
分布在各大商业綜合体的小剧场正在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在上海人民广场的一幢写字楼里,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星空间1号”小剧场上演,舞台上唱跳的演员近在咫尺,观众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脸上的汗珠。“‘五一’假期和朋友在上海度假,刚好赶上了小剧场演出,很有创意,也很吸引人。”来自北京的游客赵睿说。
這兩年,小劇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就拿上海來說,近20個小劇場散落在亞洲大廈21層高的寫字樓裏,它們通常改造自美容院、理發店、辦公室等,在規模和選址上有別于大劇院的空間設計,可以容納音樂劇、話劇等各類演出,成爲商旅文體融合的消費新場景。
上海大世界副總經理許麗告訴記者:“有人經過的地方,就可以成爲劇場。”上海大世界裏有一條很小的過道,本來以爲這條過道廢掉了,沒想到做成了能容納50人的劇場。目前,小劇場等類型的演出體量不大,但演出場次、票房均較2019年有大幅增長,未來市場空間巨大,且擁有大批願意付費的受衆。
《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發展簡報》顯示,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達739.94億元,較2019年增長29.30%,達到曆史新高。其中,小劇場和演藝新空間整體呈現蓬勃發展態勢,2023年演出場次爲18.69萬場,較2019年增長471.07%;票房收入48.03億元,較2019年增長463.13%。從市場整體看,這些小微型演出在孵化原創作品、培養創作團隊、豐富演出業態、培育觀衆群體等方面效果顯著。
許麗認爲,面對消費群體逐漸年輕化的態勢,小劇場要做“低、小、快”:價格低一點,産品小衆化一點,演出內容快速叠代,這樣才能持續吸引年輕消費者。
“小劇場潛力巨大,但空間有限,經營難度非常大。怎樣在一個小小的空間裏做可持續化的運營,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每一個從業者都需要面對的挑戰。”娛樂資本論創始人鄭道森表示。
創新場景打破邊界
去年以來,演藝業的經濟效能和社會功能逐步放大。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創曆史新高,其中專業劇場演出的場次、票房收入和觀演人數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31.09%、14.21%和34.54%,這些數據生動展現了行業強勁的複蘇勢頭以及形式多樣化、場景多元化的嶄新特征與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鞏固市場複蘇好勢頭?專家建議,要促進“演出+”“+演出”跨行業延展,以文旅融合新業態爲行業發展創造更多可能。
創新場景,打破邊界。許多城市在公園景區、文化場館中籌劃沈浸式主題演出,成爲城市文旅新名片。隨著演出消費場景逐漸多元,大量小劇場出現,降低了觀演門檻,年輕消費者把看演出作爲日常消費,就像去看一場電影、唱一次卡拉OK一樣方便。
技术加持,体验多元。一些光影演绎项目融合了声、光、电、影、演、画等先进技术,走在了智慧化、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前沿,正以创新消费场景引领夜间消费新风尚,为夜间经济复苏繁荣提供了新动能。“在夜游热潮下,光影演艺潜力很大,有望成为提升夜间消费的重要抓手。”全国工商联旅遊业商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武国樑表示。
各类演出助力文旅经济跨界出圈。业内人士表示,行业要学会面对变化,不仅要闷头做演出内容,还要将演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融合,突破传统演出的场地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发戏剧IP,降低演出场地的成本,从而实现对城市文化的新引领和再塑造。 (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