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預制菜行業仍保持增長,但已從爆發階段進入調整與結構分化階段。
" 现在预制菜吃得少了,我现在是‘冻门’了。" 一位高频消费预制菜的上班族告诉藍鯨新聞记者," 冻门 " 是社交媒体上一些在家自己制作 " 预制菜 " 群体的称呼。她表示近期很少买预制菜,原因是价格不便宜,且产品出新慢,容易 " 吃腻 "。" 所以不如自己周末备好一周的原料,弄好放冰箱,比预制菜便宜多了。"
在各种 " 冻门 " 愈发壮大的消费环境下,市場对预制菜的热情正在降温。近日,预制菜两家头部制造商味知香和千味央厨相继交出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半年报。
在增長乏力與利潤承壓之下,預制菜行業正進入一個新的調整期。

增收不增利,预制菜龙头遭遇 " 利润寒冬 "
8 月 27 日," 预制菜第一股 " 味知香公布了 2025 年上半年业绩。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3.43 亿元,同比增长 4.7%。
但净利润并未同步改善。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3194.68 万元,同比减少 24.46%;扣非净利润为 2533.84 万元,同比下降 38.74%。此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13 万元,同比下降 103.7%。
虽然味知香实现了收入的增长,背后却伴随着较大的成本压力。2025 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 20.83%,同比下降 4.02%。其中第二季度的毛利率进一步下降至 18.77%,同比下降 5.93%,环比下降 4.09%,近五年内最低。
味知香表示,主要原因是因爲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壓縮了利潤空間。
另一家预制菜代表企业千味央厨的业绩同样不容乐观。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 8.86 亿元,同比下降 0.7%;归母净利润为 3579 万元,同比下降 39.7%。这是公司自 2021 年上市以来经历的较为明显的业绩下滑,可以说是千味央厨最 " 冷 " 的半年。
分产品来看,千味央厨主营的预制半成品中,主食类收入 4.13 亿元,同比下降 9.10%;小食类收入 1.97 亿元,下降 6.57%。尽管公司已在着力寻找第二增速,目前来看烘焙甜品类和冷冻调理菜肴类增量明显,但合计占比仍不足三成,未能有效对冲下滑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千味央厨着力 B 端市場,味知香面对 C 端市場,尽管两家龙头企业渠道不同,但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均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成为行业中的一大痛点。根据同花顺预制菜板块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近年来预制菜板块上市公司的整体毛利率持续走低,由 2018 年的 20.07% 降至 2024 年的 13.79%。
此外,上述消费者向蓝鲸记者表示,市面上传统的预制菜产品有些 " 过时 "," 翻来覆去就那几样 "。在她看来,反倒是现在超市里的一些调理菜肴类产品显得更实惠,不仅种类更为丰富,能够买到多种地方特色食品,同时也往往要求消费者进行简单烹饪,自己动手对食品安全更放心。
事实上,与预制菜紧密相关的冻品行业利润也在紧缩。上半年,多家头部企业财报显示行业同样面临 " 增收不增利 " 的困境。
以行业龙头安井食品为例,其营收虽微增 0.80% 至 76.04 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15.79%,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中期净利下降。这主要源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如鱼糜、小龙虾价格攀升)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促销力度加大,进而挤压利润空间。尽管其预制菜业务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显著低于此前几年。
曾經站在行業風口上的預制菜行業,似乎正位于下風口。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袁帅向蓝鲸记者表示,前几年预制菜因契合消费者便捷饮食需求以及资本的大力追捧,成为备受瞩目的 " 风口 ",企业纷纷涌入,市場规模迅速膨胀。然而到了 2025 年上半年,行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企业开始更加注重内部管理、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行业格局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变。
B 端高度依赖,连锁 " 必经之路 " 遇阻
中國預制菜行業仍保持增長,但已從爆發階段進入調整與結構分化階段。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4 年行业市場规模为 4850 亿元,同比增长 33.8%;预计到 2026 年市場规模有望达到 7490 亿元,但增速在逐步回落。
报告还提到,中国预制菜市場的销售以 B 端为主,主要面向餐饮企业。据统计数据,在 2023 年预制菜市場规模中,B 端市場占比 70% 左右,显示出预制菜在餐饮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正如壮壮酒馆的创始人贾钰坤在接受财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采用预制菜是拉低运营成本、实现标准化连锁的必经之路。在这位 " 西贝公子 " 看来,相比 " 小酒馆 ",有预制菜支撑的连锁品牌有更清晰的商业模式。
在 B 端市場仍占据主导的格局下,预制菜企业对大型餐饮连锁的依赖度持续加深,这也使得行业十分依赖餐饮端的复苏。
华鑫证券在研报中提到,千味央厨主要依赖餐饮渠道客户,如百胜、海底捞、华莱士等。2025 上半年,海底捞、华莱士等客户营收承压,若 B 端市場复苏节奏缓慢,将影响千味央厨整体业绩表现。
据海底捞 2025 年上半年财报,其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餐厅经营收入同比减少 7.0% 至 191.77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从 95.8% 降至 92.6%。有业内人士向蓝鲸记者表示,当终端餐饮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时,部分企业会通过压低供应链采购价格维持利润。
海底捞的业绩表现并非个例,其背后折射出整个餐饮行业正面临普遍的增长压力与成本挑战。国家统计局 7 月 15 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 年 6 月,全国餐饮收入 4708 亿元,同比增长 0.9%;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1372 亿元,同比下降 0.4%。2025 年 1-6 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 27480 亿元,同比增长 4.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7996 亿元,同比增长 3.6%。
餐饮行业增速放缓,直接影响上游企业传统经销渠道承压。如千味央厨该渠道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 6.40%,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经销商数量从去年同期的 1953 家减少至 1591 家,减少 362 家,降幅达 18.54%。这也意味着,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开拓新零售及电商等新兴渠道,叠加消费需求疲软的影响,将持续考验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此外,同行竞争也在愈发激烈。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总数已超过 2.8 万家。行业规模持续扩张,仅过去一年新注册的企业数量便高达约 1.3 万家。
企业数量激增、市場快速扩张的同时,行业乱象也曾频发。2024 年 3.15 曝光了 " 槽头肉 " 制作预制菜,引起了消费者对预制菜原料质量的担忧,这也对行业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 整个预制菜行业目前是政策端在推动,资本端在赋能,产业端在加码,但消费端不认账。"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蓝鲸记者采访时指出,预制菜一直受消费端诟病,原因在于行业目前仍缺少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行业出现许多乱象过后,消费者对预制菜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及充分的认可。
2024 年 3 月,市場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等进行界定。
与此同时,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已于 2025 年 2 月起正式实施,对食品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作出更严格的规范。预制菜生产企业须依据新标准调整产品配方与标签标识,并明确承诺 " 不添加防腐剂 ",以全面提升产品安全性。
随着预制菜产业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将有助于提高整个预制菜产业的水平,推动预制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整个预制菜行业也在从暴利逐渐走向理性。(记者 代紫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