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評價不能再做表面文章 
(发布日期:2006/4/7 16:13:46)
  浏覽人數:164

点此滚屏鼠標雙擊自動滾屏 

    “论文、外语、文凭”这三大指标,在我国现行人才评价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积极作用不可否定。然而,仅仅以这三个指标论人才、论英雄,却伤害了不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其實,論文數量、外語水平、文憑高低,只是個人能力的一個方面,與其綜合能力和實際水平並不存在絕對的對應關系。因此,不顧具體領域、具體崗位的具體需求,盲目通過“表面文章”評價人才,弊端就會不可避免地産生:“以論文定成敗”導致科技人員、教師等過度追求論文數量,破壞了潛心治學的學術環境,出現浮躁虛假現象;不顧實際需求爲應付各種考試而學習外語,不但浪費時間,更重要的是並沒有發揮出外語本身的作用;變味的文憑熱則反映了重學曆而不重能力的尴尬現象,假文憑層出不窮。要切實消除這些弊端,充分調動起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就必須改變人才評價中只看“論文、外語、文憑”等“表面文章”,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比如,評價一個學科或一個人的學術水平,不能只看論文,可以考慮引進國際慣例,采用同行評議;根據實際需要對外語水平的高低提出要求,如果一個崗位不需要使用外語,何必以外語水平作爲一項前提條件呢?逐步形成重實際能力,輕文憑學曆的良好風氣。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還要允許失敗,爲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這在科技領域尤爲重要。當前,我國科學研究項目幾乎無一失敗,在成果鑒定中幾乎都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等評價,這不符合科學規律。科技項目評審中的某些觀念、做法,如“凡遇風險、一票否決”等,雖然減少了選題失敗的危險,但容易導致扼殺創新,不利于人才的成長。

   當然,人才評價的弊端不是一時形成的,改變這種狀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須盡快行動起來,要有緊迫感,否則負面影響就會越來越大。 資料下載:[中企業培訓網]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