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長征》看個人命運
(发布日期:2008/12/8 18:18:08)
浏覽人數:204 |
鼠標雙擊自動滾屏 |
![]() |
由于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所以关于红军长征的书很多,但这本长达643页的名叫《长征》的书(作者王树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应该是在写长征的书里,极个别的可以经得起读者反复阅读,可以产生持久广泛深入影响的一本。以我的角度看,这本书远比美国人索尔兹伯里的那本《长征---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要好许多倍。
爲什麽好呢?
因爲這是極少的一本關于長征的全景全貌的書。大多數關于紅軍長征的書,都在取材,剪材上存在一定的結構性信息缺陷,不是少了紅二方面軍的長征史實,就是少了紅二十五軍的艱難跋涉。在看這本書以前,作爲非黨史研究人員的我從來就沒有搞清楚過:中央紅軍爲什麽一定要冒著如此大的損失強渡湘江,選擇這條行軍路線的理由是什麽?這本書裏給了你一個可信的交待。以前也不曾搞清楚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徐海東他們的紅二十五軍爲什麽沒有隨紅四方面軍大部隊一起行動和中央紅軍會合,而居然“正確地”先期到達了陝北從而爲中央紅軍最終在陝北紮根打了前站,做了先驅?這本書裏告訴了你,這一切原來都是曆史的偶然和巧合。紅軍長征打仗,從來就不是事先計劃好的,是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指揮員自己臨時決定。換句話說,早期的紅軍爲了生存,從全國整體上來講是沒有戰略的,在局部地區上才有戰略和組織,換句話說,是全局亂打一氣的。
但這還不是這本書最閃光的。這本書最閃光的地方,是寫了很多長征途中個人的命運。從這些人的個人命運中,我們看到了曆史的另外一面:一個群體的成功過程中,包含了很多個體的犧牲和苦難。
最突出的一個例子,是在這本書的第342頁開始談到的羅明。羅明是中央黨史上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因爲在中央蘇區時,曾有一場錯誤的反對毛澤東的鬥爭,史稱“反對羅明路線”,鄧小平同志在其中也受到了錯誤的批判和處理。但很少有書談到這個自己的名字被黨的文件用來作爲一場黨內鬥爭的稱號的羅明,後來經曆的崎岖坎坷的人生之路:1925年入黨的老黨員,1929年25歲就出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紅軍長征途中紅三軍團地方工作部部長,他的秘書正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胡耀邦。在長征到貴州接近雲南的時候,被要求留下來堅持地方工作(書中沒有寫明原因)。他的忠貞不二的妻子謝小梅,抱著如同中國古代傳統婦女“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樣的想法,也和他一起離開了紅軍大部隊,開始了艱難的46年的人生之旅。在曆經了離開紅軍大部隊僅僅兩天後就因爲羅明嚴重的閩南口音而第一次被捕,被拷打,堅不吐實,被釋放,流浪,再次被捕,被釋放,再流浪,謝小梅不得已到保長家當女傭,羅明不得已當清潔工,從貴州流浪到上海,被羅明自己的堂弟出賣被捕等苦難之後,1937年終于找到了黨組織,但令人費解的是,黨組織由于他們“流浪”于組織之外的時間太長而不能接納他們回歸,于是他們只能接受這種命運的安排,換了名字當教員,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直到1981年,廣州市委恢複了謝小梅的黨籍。
這樣的例子,在這本書中還有不少。
由于我們平時看到的都是戰爭中活下來的,解放後當上領導的戰爭和時代的幸運兒“苦盡甜來”的故事,所以,讀這樣的書,知道還有更多的人是沒有從曆史的戰爭和時代的風浪中走出來,苦盡甜也沒來的事實,對我們立體地全面地認知和認識人生,是極有幫助的。這如同現在牛市正旺的炒股人,大家聽到的都是某某人掙了大錢了,但豈不知更多的沒吱聲的人都是不虧不賺或虧了錢的;這也如同現在風起雲湧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我們從各種媒體中聽到的都是哪個公司又“白紙套白狼”,融了多少多少錢,卻沒有看到絕大多數90%以上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是拿不到風險投資的錢從而最後倒閉的。
所以,看看這本王樹增的《長征》,看看上世紀三十年代長征途中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命運,對于我們觀察和思考和平年代的個人創業路上的“長征”,以及國家和平崛起路上的“長征”,很有參考價值,我們的眼光會因此更加深遠和深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