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第一次创业的人:如果相信直觉 你会犯很多错
(發布日期:2015/5/25)
浏覽人數:3951 |
![]() |
|
国务院最近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以下文章,来自Paul Graham去年10月的一篇博客Before the Startup,该文适用于大学生,也适用任何年龄段的潜在创始人。
創業公司都非常反直覺,我不清楚其中原因,可能因爲創業有關的知識,還沒滲入到我們文化。但不管原因爲何,開始創業,就意味你不能總相信你的直覺。現在,我開始說第一部分,如果你准備自己創業,需要記住哪些事。
反直覺
創業是件很奇怪的事,如果相信直覺,你會犯很多錯。做YC時,我曾開玩笑:我的職責,就是提醒創業者將忽視的事。情況也如此,我們提醒了一批又一批創業者,但他們總是忽略,接著回過頭說:當初我聽了你們建議就好了。
創業裏很多事與你直覺相悖,聽上去好像是錯,但“創業反直覺”的第一件事,就是:創業者在對“人”的直覺方面,可以相信自己直覺。
事實上,年輕創業者一個最常見錯誤,就是不夠相信自己對“人”的直覺,他們總是和看上去讓人印象深刻但其實心懷疑慮的人合作,等到後來事情鬧大,他們說:“我早就知道這人不太對勁,但他看上去太厲害,所以我就忽略掉內心感覺。”
如果你打算和以下任何人合作,無論這個人是作爲你的聯合創始人、員工、投資人或收購方,如果你有疑慮,就相信自己直覺。如果你覺得某人很滑頭、虛假或像個混蛋,不要忽略這種感覺。看人方面,可以自我放縱點,和那些你真正喜歡或已認識時間足夠久可以確定你喜歡他們的人一起工作。
專業知識
第二個反直覺的點:創業者是否知道大量創業知識不重要。一個公司成功與否,與創始人是否是創業領域專家無關。成功,只取決于你是否在自己領域的用戶方面成爲專家,並解決用戶問題。紮克伯格不是因爲他是創業方面行家而成功,他成功,是因爲他在理解他的用戶方面做得很好。
所以如果你啥也不知道,比如怎麽拿天使,也沒什麽大問題。這種事你需要時,自然就可以學,然後做完就忘掉它。
事实上,我担心学习了解关于创业结构的大量细节不仅没必要,而且有可能很危险。如果我遇到一个大学生,他对“可转债协议”(Convertible Notes)和“雇员协议”等一系列东西非常了解,我不会认为这是个同龄中的佼佼者。
相反,我腦中警報會響起,因爲沒經驗的創業者,常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按步驟創業。他們編造一些似是而非冠冕堂皇的想法,以一個好的價格融資,然後租個很酷的辦公室,雇傭一幫人,但忙完所有步驟後,突然發現自己忽略了一件最本質的事,那就是:做點人們想要的東西。
遊戲
年輕創業者經常通過系列“動作”,來開始創業,因爲他們的生活,一直在被訓練這麽做。想想看,你進入大學前,被要求做些什麽,我不是在以這種方式攻擊教育體系,但當你被教導一些東西,並衡量它的表現,這裏會有一定量的“虛假”存在。
我承認:我在大學也這麽幹過。有些考試,我研究方式,不是去掌握課上教的那些東西,而是花時間去列一個潛在試題清單,然後搞出答案。當我走進考場,我就在好奇:到底哪些問題將被驗證出現。這就像是場“遊戲”。
當整個生活都被這樣訓練,演出諸如此類的創業遊戲,也不奇怪。年輕創業者啓動創業的第一個沖動,就是努力找到一個新遊戲“技巧”,而由于融資,很明顯已成爲衡量創業公司成功與否的一個指標(另一個經典小白錯誤),他們總想知道:怎麽搞定投資人的技巧。
我告訴他們,說服投資人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創業,快速發展,然後實話實說;接下來他們問,那該怎麽快速發展?他們又想知道“技巧”,我們只能告訴他們:最好方式,就是做點人們想要的東西。
爲什麽創業者總把事情想得這麽複雜?原因,我認爲就是他們總在找“技巧”。
所以,接下來我想講的創業反直覺第三點:創業中,“遊戲”那一套東西行不通。如果你是在一家大公司工作,遊戲可能還有點用,比如通過巴結一個正確的人,制造自己富有生産力的假象,但創業,這些都沒用。沒有老板可以欺騙,只有用戶,而所有用戶,只在意你産品是不是他們需要。
創業和物理學一樣不近人情,你必須做點人們想要的東西;而且你有多成功,只取決你在滿足用戶這件事上,做到了什麽程度。
危險的是,“造假”這種東西,一些程度上,能對投資者起作用,如果你非常擅長僞裝知道自己在講什麽,你能愚弄投資者至少一輪融資,甚至有可能是兩輪。但這一點意義也沒,這樣的公司注定失敗,而所有你做的事,也只是浪費自己時間而已。
所以停止找“技巧”。和許多其他領域一樣,創業也有捷徑,但這種捷徑,比起真正重要的問題差得太遠。一個對融資一無所知、但用戶很喜歡他做出來東西的創業者,比那種知道書上寫的所有“技巧”、但用戶反應平平的創業者,更容易得到融資。更重要的是,那個做出用戶喜歡東西的創業者,他在融資後,將依然成功。
其實,知道創業裏“遊戲”那套東西不管用,這事還是挺讓人興奮的。想想看:世上居然有這麽個地方,只要你幹得漂亮,你就能贏。如果我在大學裏能意識到世上還有些地方,遊戲系統不管用,或作用會弱,我將非常開心。我覺得你在考慮自己將來時,理解這種“差異性”非常重要:你在哪種類型的工作中能贏?以及,你喜歡通過哪種方式贏?
全心投入
反直覺第四点:创业需要全心投入。如果你开始创业,它会接管你整个生活到一种你无法想象的程度。甚至如果创业成功,它会长时间占据你生活:至少几年,可能是十年,也可能,是你接下来整个职业生涯。所以,这是实打实的机会成本。
拉裏.佩奇似乎有個令人羨慕的工作,但他也有不值得羨慕的一面。基本上,他在25歲時,就很少有時間停下喘口氣。谷歌帝國每天都有大量狗屎一樣的事發生,並且只有CEO才能解決,而佩奇作爲CEO,他必須解決,哪怕只是用一個禮拜時間去度假,他就會積累整整一周的工作。而且,他還得忍受不能抱怨:一方面,作爲老大,他不能流露任何恐懼或軟弱的一面;另一面,一個億萬富翁抱怨自己生活困難,絕對得不到任何同情。成功創業者的難處,只有經曆過的人才懂。
YC投資了幾家成功公司,創始人感覺都一樣,事情從不會變得更容易,只是面對的問題在發生變化,焦慮總量永遠不會減少,即使變化,也只會變得更多。
許多學生對創業有興趣,覺得還在讀大學時就該去創業。而大學在想什麽呢?跟著潮流走,以確保學生能得到很好的知識供給。那麽,學校到底能不能教學生這些東西?答案是肯定,也是否定。
學校能教你一些關于創業的東西,但上面我說過了,這些東西不是你需要知道的。你需要知道的,是你用戶的需求,而這些東西,得你真的開了公司才能了解。所以創業是實踐出真知,因此,在大學期間創業幾乎不可能,因爲創業會占據你全部生活,如果你真的開始了,你就不再是個學生,你可能還是個名義上的“學生”,但基本上,你不可能同時兼顧這兩個角色。
鑒于這種二分法,現在是選擇學業還是創業?我的答案是:別在大學裏創業。其實,如何開始創業,只是一個更大問題的一部分,這個更大問題是:如何擁有一個好的生活。雖然對很多有雄心壯志的人來說,創業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但20多歲,不是開始創業的最佳時機,創業就是個野蠻的“快速深度”挖掘過程,而大多數人,20多歲時還在有關“廣度”的勘探階段。
事實上,你20多歲時可以做些很多這個年齡前或年齡後不能做的事,比如一時興起投入一個項目,或是來一場沒截止時間的超低成本旅行。對胸無大志的人,這種事可能是可怕的“失敗”,但對那些雄心勃勃的人來說,這種探究的價值本身無可比擬。如果你在20歲時開始創業並成功,你要知道,你再也不會做這些事了,紮克伯格雖然能做大部分人不能做的事,但他將永遠無法像個“流浪漢”那樣身處國外。
這個問題上,甚至談不到取舍。如果20歲時沒創業,你沒損失任何東西,因爲等一段時間,你更有可能成功。而在一些不太可能的案例裏,你正處20多歲,其中一個項目像Facebook那樣已經騰飛,你面臨是否要繼續運營的選擇,那這時候的合理選擇,就是繼續,但項目起飛原因,通常是創業者讓它起飛的,20歲時做這樣的事是沒必要地愚蠢。
嘗試去做
那麽如果創業太難,會發生什麽?答案是我要說的反直覺第五點:你不知道。
目前爲止,生活可能已經給你關于一些願景問題的答案,比如:你想成爲一個數學家,或一個職業足球運動員。但除非你已有的生活,已經足夠奇怪豐富多彩,否則,你還不能知道創業者經曆的生活。創業將在各個方面很大程度改變你,所以你要努力評估的,不是你是個什麽樣的人,而是你將“成長”爲什麽樣子,以及是否能做到?
過去9年,我的工作,就是一直在評估人是否具備成功創業者需要的素質。我發現,可能很容易就能知道某些人聰明與否,但艱難的部分在于:要如何評估這些創業者會有多堅強,及具備多大的野心。作爲一個專家,我對此事的了解程度,也不多,事實上我已經學會:在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會變成明星這件事上,保持完全開放心態。
創業者最初的態度,和他公司能做得多好,沒有太多相關性。我知道的類似例子,還有關于軍隊,趾高氣揚吹噓自大的新兵,不見得比性格安靜的士兵更有毅力,而且這很可能是出于同樣的原因:軍隊采用的測試內容,與他們之前的生活如此不同。
如果你對開始創業感到恐懼,那就不要開始。但如果你只是不確定,那唯一方式就是試一試,只不過不是現在。
創業點子
那麽如果你已決定有天要創業,現在你該在學校裏學些什麽?最初的兩個必備要素是:一個創業點子,和一個聯合創始人。這和我要說的第六點反直覺有關,即獲取創業點子的路徑,肯定不是去努力思考創業點子。
簡單說,如果你刻意思考,你想出來的點子不但不好,而且還可能很合理。這就意味:在你意識到這是個壞想法前,你會在它身上浪費很多時間。
如果你希望想出好的創業想法,那就後退一步,不要刻意去想。事實上,當你不經意想到一個好點子,你甚至都不會意識到,它可以用來創業。蘋果、雅虎、谷歌和Facebook都是這樣開始的,最開始,只是個副業項目,而非可以將其發展爲公司。最好的創業幾乎都這樣,因爲那些好想法如此與衆不同,使得你的理智,拒絕將其作爲創業想法。
好了,現在你如何把你的無意識想法變成創業點子?(1)學習與重要問題相關的知識(2)致力你感興趣的問題(3)和你喜歡並敬佩的人一起工作。而第三部分,就是如何在具備想法同時,得到一個聯合創始人。
其實我第一次寫這段話時,寫的不是“學習與重要問題相關的知識”,而是“在某些技術領域做到優秀”。但這個描述,雖然夠,但還太窄。
什么是Brian Chesky和Joe Gebbia特别之处?不是因为他们在技术领域是专家,事实上,他们同时在设计方面也很好,并且也许更重要的,他们在组织人和让项目发生方面,也做得很好。所以,你不必只在技术领域孜孜以求,只要你致力“问题需求”的工作能足够延展。
這裏一個核心問題是,你怎麽知道你在做的事,是真正的那個東西?回答這個問題很難,但我想:真正的問題通常是有趣的,在意義判斷這件事上,我總是自我放縱,我傾向做一些有趣的事,即使這些東西,沒人在乎(事實上,尤其是沒人在乎時)。這點上,我相當放任自己,而且我發現,很難讓我去做那種很無聊的工作,即使這些工作可能很重要。
而在我決定開始致力有趣的工作後,我的生活,就被接踵而至的工作填滿。接下來會發生的是,你會發現:從世俗的角度,這些工作也有用。我在YC工作,是出于興趣,所以我內心可以爲我指明方向,但我其實,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麽。也許,當我對這個問題思考更多時,我可以給出一個較好答案,現在我能給的最好建議是:如果你真對一件事很感興趣,那就積極投入。大力縱容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是准備創業的最好方式,事實上,也許這也是最好的去生活的方式。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有趣”?我不能在一般意义上解释这个问题,但可以说它们的共同点。如果你认为:科技是种像是什么不规则的东西在蔓延,那么在边缘移动的每个点,它就代表一个有趣问题。所以把你的想法,变成一个较好创业点子的方法是:让你自己处于科技领域前沿,就像Paul Buchheit说的:让你自己“活在未来”。当你到达这样的境界,那些对别人来说非常有预见性的想法,对你来说,根本就显而易见。你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创业想法”,但你会知道:这些东西应该存在。
比如90年代中期,我有個朋友是哈佛大學生,他寫出了自己的IP語音軟件。他最初做這個,從沒想過創業,也沒試圖把它變成公司,他這麽做,只是爲與遠在台灣的女友通話,而不要支付長途話費,而因爲他是網絡專家,把聲音轉成數據包,並通過網絡傳送,基本對他來說顯而易見。除了和女友通話,他沒用這個軟件幹過其他事,但這恰恰是,開始創業的最佳方式。
如果你想在大學畢業後創業,你在大學裏應該做的就是:學習強大的東西。如果你有真正的好奇心,基本上,好奇心自然會引你到達那裏,你只需跟著感覺走就行。創業真正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領域裏的專業知識,要成爲拉裏.佩奇,是先成爲搜索專家,而要成爲搜索專家,是在巨大好奇心驅動下實現,這裏沒什麽居心叵測或心懷鬼胎的東西。
這就是我給立志于創業的年輕人的建議,概括成兩個字,那就是:學習。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