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轉型成功典範:
(發布日期:2015/5/25)
浏覽人數:4007 |
![]() |
|
國有企業轉型成功典範:看张江高科如何从房地产上市公司转型为科技投行?
摘要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坦言,目前资本市场确实将张江高科归类为房地产企业,但他的预期是,3年后,股权投资收入将占张江高科主营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但一家国有企业的转型,并不那么简单。张江高科如何在3年内完成这一转型?
借上海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之機,張江高科提出,要恢複高科技企業的本來面目,從公衆認知中的房地産企業,轉型爲一家科技投行。
5月22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說,未來張江高科的最大利潤一定不在房産租售,而在資本市場。而張江高科技園區內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則爲張江高科的轉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項目支撐。
成立于1992年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將成爲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核心區。作爲張江核心園重要的上市開發主體,1996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的張江高科,一直以來都是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運營、服務的主力。
但至少目前,房地産業務依然占到張江高科主營業務收入的86%。年報顯示,2014年度張江高科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3億元,同比增長56.57%;實現主營毛利14.3億元,同比增長76%,這都主要得益于房地産主業收入盈利的增長。其中,房地産銷售實現18.93億元,房産租賃也創曆史之最,實現6.39億元。
葛培健也坦言,目前資本市場確實將張江高科歸類爲房地産企業,但他的預期是,3年後,股權投資收入將占張江高科主營業務收入的半壁江山。
一個案例是,2014年7月25日,張江高科浩成創投以1000萬元的價格參與“新三板”首批上市公司點點客的定增。截至2015年1月,浩成創投持股對應市值增長6倍多。張江高科投資團隊的投資項目中,已上市13家,已退出4家,擬上市9家,擬報會13家,股改中1家。
但一家國有企業的轉型,並不那麽簡單。張江高科如何在3年內完成這一轉型?
一問:上市公司如何服務科創中心建設?
第一財經日報:張江高科作爲張江核心園重要的上市開發主體,在科創中心的建設中要扮演什麽角色?
葛培健:我認爲張江高科要打造創業服務業的集成商,爲園區的創業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集成服務。張江高科最大的優勢就是集成。
首先,張江高科擁有可持續發展的物理空間。初步估算,擁有275萬平方米的産業地産,截至2015年2月,已竣工房産面積約140萬平方米。擁有核心園最大建面的人才公寓,接近25萬平方米,與我們建立承租關系的企業有600多家。
同時擁有張江核心園區最大的孵化器。整個張江核心園擁有27萬平方米的孵化器,張江高科就占了10萬平方米,目前約有300多個在孵項目。
其次,張江高科擁有産業集群的禀賦優勢。張江有E産業群,2014年集成電路産業營業收入397億元,占全國1/3;還有醫藥産業群,2014年生物醫藥産業營業收入416億元,占上海全市47%以上。國家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就有1個就來自于張江,張江企業申報新藥的成功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
我們還擁有運作産業投資的增值服務優勢;擁有提供權威科創成果發布的平台優勢;擁有整合公共平台資源的集成優勢;擁有銀企合作、投貸聯動的金融資源優勢;擁有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通道優勢。
張江高科如果納入房地産板塊,一點優勢都沒有。我們要恢複高科技公司的本來面目,成爲科技投行。要把産業地産的有形資源,轉化爲産業投資的無形資源和股權資源,讓産業地産和産業投資有機融合,協同發展,形成我們獨特的商業模式。
二問:專業化人員結構和激勵機制如何解決?
日報:張江高科一直以來被認爲是房地産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大多來自房地産,如果轉型爲科技投行,現有的人員配備和架構,是不是能夠滿足發展需要?
葛培健:我知道我最大的亮點在哪裏,我也知道我最大的痛點在哪裏。
一旦確定戰略定位後,商業模式創新最大瓶頸就是人員結構。所以我們要有專業化的團隊、市場化的機制、集成化的服務。
怎麽打造專業化團隊、市場化的機制、集成化的服務?瓶頸不在項目、資金本身,和科創中心建設一樣,要靠制度創新來破解。
我們專門成立了産業投資事業部和資産經營事業部,用了三個月時間,完成了中層管理崗位的公開競聘,36個人競聘10個崗位。競聘完成後“易崗易薪易福利”。
此外,員工和部門經理雙向選擇,最終2個人解除了聘用關系,8個人解除勞動合同關系;建立了和行政序列並列的專業序列,這件事情非常不容易,目前看來非常平穩。
我們的資産經營事業部共38個人,我要求他們不僅要成爲房管員,還要具有投行的思維、能力、服務水平,要能夠和園區企業的CEO對話,要能夠知道企業可以享受什麽政策,怎樣實現利益最大化。
另外,因爲各業務部門急需補充懂高科技産業、有産業地産或科技金融行業從業經驗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爲避免出現骨幹人才斷層,我們也在5月18日面向全球發布招聘,希望找到12位專業人才。
我們要成爲創業企業的“時間合夥人”,時間,是創業企業的生命周期。從原來的空間合夥人、房管員,轉爲時間合夥人、科技投行。
日報:對于科技投行業務來講,員工的激勵機制非常重要,但國企往往受限較多,如何與市場化的機構競爭?
葛培健:這恰恰也是傳統國企的病竈、軟肋和短腿。
國企有三塊鐵——鐵交椅,能上不能下;鐵飯碗,能進不能出;鐵工資,能高不能低。
董事會非常清晰地看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中長期激勵機制,允許員工和團隊提取超額利潤的一部分,購買公司股票。國企持續的創新創利動機,還是要靠激勵機制來保證。
最近我們也在謀劃,試行投融資團隊增量項目跟投機制,區裏已經明確在張江高科創投公司率先試點。
張江高科旗下的浩成投資平台,擁有投資規模25億元,現在已經投資了14億元,跟投機制試點後,將大大提高投資團隊的積極性,也提高投資項目價值發現的精准度,增強公司長期發展動力。
日報:只在張江高科試點?何時推出?
葛培健:是。5月已報方案,6月份請國際化團隊比如普華永道評審,7月推出。
三問:股權投資如何不影響當期上市公司業績?
日報:考慮到轉型的節奏,接下來産業地産收入和股權投資收入的比重會如何變化?
葛培健:目前産業地産收入占到60%~70%,未來3年以後,産業地産與産業投資各占50%左右。
日報:股權投資都有一個退出周期,如何保證股權投資項目不會對上市公司的業績産生影響?
葛培健:如果是碎片化的、零打碎敲的股權投資,沒有形成持續滾動投資的話,可能是會産生問題。
但張江高科到目前爲止,累計産業投資40億元,36個項目,其中已上市13家,已退出4家,預披露的9家,擬報會的12家,正在股改1家。我們是投資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儲備一批,形成良性的、持續滾動的投融資機制。
四問:如何評估資本市場對張江高科轉型的利好?
日報:目前大家都在關注四新板和戰略新興産業板的推出,這對張江高科的股權投資業務形成利好,你怎麽評估?
葛培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繁榮,對于張江高科的轉型至關重要。
矽谷最大的成功,就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包括全球資本的雲集,所以,如果推出四新板或戰略新興産業板,對我們戰略規劃的落地,未來業務規劃的實現,和投融資持續滾動的機制,會提供很好的市場大環境。
日報:資金是制約創新創業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張江高科如何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支持?
葛培健:張江高科擁有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通道優勢。
首先張江高科是主板上市公司,我們還擁有香港主板上市的川河集團29.9%股權。同時擁有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23.25%股份,擁有張江小額貸款公司19.67%的股份,擁有上海金融發展投資基金5.56%的股份。
我們想爲創業企業提供多層次的資本支持,尤其是,我們也在謀劃爲科技創新企業提供靈活多樣的衆籌融資服務,與券商、基金、銀行等機構合作,首先在張江核心園建立P2B的股權衆籌平台。
五問:成爲自貿區一部分後,能提供什麽?
日報:張江高科提出“離岸創新、全球孵化、産業並購、張江整合”的新模式,怎麽運營這種模式?
葛培健: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光在上海,在張江閉門創新,是不可能有成長的,一定要立足于全球産業鏈、創新鏈、資本鏈的高度滲透和融合。所以我們提出“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只要在哪裏能夠集聚全球的創新資源、即人才、項目、資金,我們就在哪裏孵化,可以在美國矽谷、日本築波,包括以色列,不一定要到張江來。
同時通過全球的並購基金,參與投資孵化,上市退出。
張江高科要參與全球的産業並購,形成我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主要采用對口交流的方式。最近北美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UCAHP北美創業大賽)的獲獎者,已經開始了走進張江高科的活動,他們的創意也將參加我們的“895創業營”。目前我們也引入了矽谷的天使彙基金和未來資本。
日報:從利用全球資源角度來講,張江的“雙自聯動”戰略會提供怎樣的便利?
葛培鍵:恰恰就是“雙自聯動”的背景下,張江核心園有望成爲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新高地,這裏一定是開放度最高、政策疊加優勢明顯、創新創業成本最低。“雙自聯動”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
日報:年報中,你們提出要依托彙率、利率、稅率“三率”之差,激活境內外創新資源,怎麽利用?
葛培健:舉個例子,今年4月自貿區擴區後,中國銀行與張江高科敘做了自貿區擴區後的FT賬戶首單人民幣貸款業務,目前4億元資金已經全部到位。
目前香港人民幣存貸利差在1.2%~1.3%,內地平均利差在2%以上,自貿區FT項下的利差在1.3%左右,這一單,直接可以降低融資成本15%,資金成本降低10%。
下一步我們按照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的整體安排,爭取成爲新的試點企業,並努力引領張江核心園邁向科技金融服務創新示範區。
七問:如何預期2015年上市公司業績?
日報:基于這些改革,你如何預期2015年張江高科的發展?
葛培健:對于我們經營班子而言,要強化、注重維護市值管理,同時把主要功夫放在業績提升上,所以我們還是要精心打造主業,把主業做優做強,也與市場形成良性互動,通過資本市場倒逼我們團隊,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調動團隊的持續創新動機。
日報:房地産依然是張江高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也是穩定的現金流,在轉型爲投行的戰略下,房地産業務如何發展?
葛培健:産業地産的發展主要是對原有傳統經營模式的創新,按照打造科創中心核心區的要求,通過基金操盤,創新産業地産的經營方式。通過基金管理公司,吸引社會資本與我們一起,嫁接我們的客戶資源,利用我們的品牌資源、服務資源打造符合需要的地産項目。
|
|
![]() |
|
 |
|